山西师范大学:善用三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时间:2024-08-21 来源:山西省教育厅 字体: 关闭

山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青马领航”育人工程,厚植“心至”“行之”“新质”建设思维,铸实“理论·实践·创新”三个场景,用好用活三晋大地上的文化资源,翻涌文化记忆、挖掘文化内核、助推文化传播,切实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育人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一、基本情况

近期,由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三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55名师生组成的“行走的三晋文化大思政课”——2024年山西文化青年行暑期三下乡本硕博实践队,先后赴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平遥古城等山西代表性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以及山西财经大学晋商博物馆、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博物馆、成成中学等地探源文明、寻访古迹、体验非遗、感知现代产业,进一步丰富“山西非遗青年+”育人共同体的形式与内容,开展了灵活、生动、沉浸式的“深度文博之旅”,接续书写在三晋大地上实践“大思政课”的新篇章。此次活动被人民网全程跟进报道图文、视频12篇,《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和推介,反响强烈。


图1 山西文化青年行暑期三下乡本硕博实践队大合照。


二、主要做法

(一)铸实“深学细悟”的理论场景,唤醒文化记忆,“心至”则成。一是多方联动,梳理三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动前调研地方党政机关、国企、高校、中学、街道社区、文博场馆等16家单位,查阅相关文献史料10多万字,形成10余套活动方案。一方面考虑路线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故事,甚至发现了更多“宝藏传承人”。二是专家学者面对面,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在“晋商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座谈会上,考古文博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讲解山西文化遗产和山西博物院的丰富馆藏资源及其利用,就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考古实证、迈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问题开展广泛研讨,激发了青年学子对历史的敬畏与实践的热情。三是三校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赴“青春思享会”。每到一处,实践队都精心组织交流研讨会,队员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以“话晋善晋美赓续民族精神血脉,谈表里山河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主题,就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精神内核和时代转化等问题深入交流,让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图2 实践队员在山西博物院与博物院专家面对面交流。


图3 “青春思享会·青年有话说”师生交流面对面活动现场。


图4 实践队员在山西财经大学交流研讨。


(二)铸实“真信笃行”的实践场景,挖掘文化内核,“行之”则远。一是探访文博圣地,把握文脉赓续的内在要求。打卡调研山西博物院、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山西财经大学晋商博物馆、山西晋韵砖雕博物馆、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以及晋祠、平遥古城等古迹古建,体验推光漆器、冠云牛肉、扎染等非遗项目,同非遗文化传承人、地方文旅工作和非遗保护负责人就古城保护的历史契机和非遗传承等问题深入交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间感悟岁月流光。二是深入企业一线,找寻文化创新的初心答案。与山西路桥集团举行“联组共学”,置身于太原联络线数字化钢材加工基地、智慧梁厂现场,实地考察“数字赋能品质创建,智慧助力产业转型”生动实践,研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从酿醋原料到“蒸、酵、熏、淋、陈”,不同年份的醋留下的味蕾“记忆”,以醋为原料的冰激凌……在宝源老醋坊,大家沉浸式感受山西老陈醋的酿造工艺,体验和探索到山西特有的醋文化,领略精益求精铸匠心、推陈出新做匠人的“别样美”。三是走进思政课堂,绘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化新篇章。团队携手成成中学,“同题异构”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不同学段师生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青春担当”两大关键词协同教研,将戏曲、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搬到思政课堂,实现以文铸魂、以文聚力、以文化人。


图5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亲自体验皮影戏。


图6 实践队员在扎染课堂展示各自的扎染作品。


图7 实践队员在平遥晋韵砖雕博物馆观摩砖雕技艺。


图8 实践队员与企业骨干在山西路桥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图9 实践队在山西路桥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联组共学会。


图10 “同题异构”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研讨会现场。


(三)铸实“生动鲜活”的创新场景,助推文化传播,“新质”则强。一是创新理论宣讲形式,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活动中,围绕《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做好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和《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新优势》为晋中市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作报告;受山西路桥集团邀请,围绕《理论何以自信》《发展何以自立》《政党何以自强》作系列专题讲授。二是借助新媒体矩阵,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联。现场录制非遗传承人深度采访、实践队员们感悟视频几十条,形成文字版心得笔记20余篇,通过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微博超话展播宣传,让文化传承在一步一观中层层深入、代代传承。前期阶段性成果——《“山西非遗青年+”,活用非遗资源上好大思政课》入选“行走中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优秀入库成果,通过“实践数字地图”“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平台面向全国直播。三是开展文化调研交流,汇报实践成果。在实践活动结营仪式上,实践队四组成员围绕“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以晋商诚信文化为例)”“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山西非遗传承发展为例)”“中华文化的思政意蕴(文化育人路径探索)”“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山西文化场馆为例)”依次作调研成果汇报。


图11 实践队四组代表在“结营仪式”上作调研汇报。


图12 2024年山西文化青年行暑期三下乡本硕博实践活动结营仪式。


2022年至今,“非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通了实践调研、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理论宣讲、传播传承等实践环节,深入全省走访150余项非遗项目,采访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100余人,形成采访实录近15万字,制作系列短视频和非遗手账100余条;培育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孵化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近50项;开展150余场讲述活动,辐射10万余人次;促进山西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凝练形成了“山西非遗青年行-山西非遗青年研-山西非遗青年创-山西非遗青年说-山西非遗青年传”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青年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机制,推动青年与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新时代青年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课程建设成果丰硕。累计荣获国家级荣誉5项,入选全国首届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被《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等权威媒体集中报道近百余次。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的首届“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中,“山西非遗青年行”,获得了全国精品项目表彰。

三、经验启示

(一)凝聚全方位合力,打通“大思政课”环节,拓展育人新路径。把思政课堂的空间由学校拓展到社会,使青年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非遗项目和精神标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了多元主体与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有效链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与服务社会“深度融合”。

(二)回应时代主旋律,推动地方标识与青年双向赋能,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通过这堂行走在三晋大地上的“文化大思政课”,学生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激活古老非遗的青春活力,践行新时代青年文化使命,推动实现了青年与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培养一批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有志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丰富多样化载体,用活网络推介平台,提升品牌传播新效能。设计形象IP、制作视频,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传播是团队尝试的新赛道。在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遗’脉相承”项目获得了山西赛区金奖,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全国比赛。“传统文化青年说”系列视频,作为自主尝试策划、编剧、拍摄、剪辑的作品,形象活泼的“依依”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非遗项目体验、传统文化独有价值的挖掘,使得“文化大思政课”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