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立足军工底蕴,统筹推进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等场域协同,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打造“引导、体验、成长、服务”的“致知于行”模式。
一、构建四位一体综合实践平台,融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立体课堂体系。一是课堂参与。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演讲、红色影视作品赏析、校园剧展演、青春主题演说大赛、大学生时政论坛、辩论赛、理论宣讲等,构建多种翻转课堂。二是社会探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号召,鼓励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淬炼意志品质,增强实干本领。三是基地体验。开发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军工文化资源和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变成思政课实践素材,开展现场教学。四是虚拟仿真。打造山西省一流课程“弘扬革命文化之太行山上兴军工虚拟仿真实验”。
二、以课程特点为基础,打造“六种”实践教学沉浸模式
一是情景式修身养德。建设情景体验课堂、实境空间、互动场所、活动设施等,构建融思想内容和空间化于一体的思政实践资源体系。情景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为、领悟知识真谛、感受信仰力量。二是体验式历史回顾。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把军工特色、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鲜活素材,学生通过历史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比如参观校史馆、红色革命圣地、山西博物院、大同万人坑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地,亲临历史现场,开展现场教学。三是探究式社会考察。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社会发展成就,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等作为鲜活素材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参观军工文化园、考察军工企业,参观太原康恒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开展探究式实践教学考察。四是思辨式焦点关注。为明辨是非,坚定政治立场,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辩论课堂。五是宣讲式理论探索。在理论宣讲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宣讲中感悟理论的高度。六是服务式致知于行。利用国家宪法日开展法律咨询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检验实践的力度和行动的效度。
三、打造课程品牌,开发“一课一品”实践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讲”传“道”,组织青春理论宣讲团。中北大学“行走在中北的力量”宣讲团、“青春宣讲团”、“知行宣讲团”,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阐发党的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让师生在理论宣讲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增加学上的认同感,提升理论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在传播理论的过程中升华认识,增强“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辨”明“理”,开展课程辩论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辩论赛面向全校所有任课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辩题体现四大特色,即时代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特色与当代大学生特色,聚焦社会焦点话题。面向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征集辩题,充分体现课程辩论赛全员参与、学生为主的特点。在辩论中深刻理解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致“知”于“行”,组建中北大学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学生参加支教、支农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道德素养,传承大爱无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察”知“史”,培育红色军工舞台剧。学生通过参观中北大学校史馆、军工文化园,考察军工企业历史、红色革命圣地、历史博物院等地,开展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虚拟仿真,直面历史生活场景,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波澜壮阔的历史,凝聚民族精神。
“思想道德与法治”,以“演”养“德”,打造“微品会”。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原型加以改编,或重新演绎经典的哲理故事,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自编、自导、自演,把小品、短剧、演说搬上课堂,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演说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学生在创作中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视听体验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形势与政策”:调“查”懂“势”,创设时政论坛。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等作为鲜活素材,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开展探究式实践教学。关注社会热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调研项目,开设户外课堂,在“时政论坛”展示实践成果。在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中,畅谈国际大势,把握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