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并于2022年5月被认定为省级特色文化育人品牌。
学院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精心打磨“五类课堂”,着力构建“五化格局”,努力搭建“五大平台”,构建“5+5+5”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
一、吹响文化号角,凸显“行走的思政课”的辐射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专项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单位“三结合”,形成工作合力和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挂牌13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实践教学创新。目前,学院已正式挂牌13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晋中市烈士陵园、刘胡兰纪念馆、尹灵芝烈士纪念馆、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右玉精神展览馆、昔阳县大寨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中市博物馆、马定夫烈士纪念馆、榆次常家庄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是定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从2018年9月开始,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进晋中革命烈士陵园、刘胡兰纪念馆、毛泽东纪念品展馆、马定夫烈士纪念馆、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实物展、家风家训馆、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晋中市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常家庄园、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老西醋博园、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党支部旧址纪念馆等单位开展现场教学,共计30余次。
三是精心打磨五类“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建立刘胡兰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通过建立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晋商文化基地,引导大学生了解晋商文化,传承晋商精神,打造“行走的晋商课堂”;通过建立山西博物院、晋中市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山西历史,感受三晋文化魅力,打造“行走的历史课堂”;通过建立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晋中市人民检察院等法治教育基地,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通过建立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京东物流、一汽大众等校企合作基地,将思政课堂搬进企业,培养匠心,让学生成长成才,打造“行走的企业课堂”。
通过以上五类基地的专项实践活动,精心打磨“五类课堂”,为特色文化育人品牌的创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创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现代企业文化为标识的传承创新体系,诠释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职教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优秀匠德内涵,成为全校师生思想、言行、形象的精神引领,彰显思政课“铸魂定向、涵德化人”的力量。
二、构建“五化”格局,确保“行走的思政课”提质增效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为更好地推进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着力构建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组织规范化、教学流程标准化、教学内容精准化、教学评价立体化五化格局,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一是教学资源多元化。着眼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学院已经完成13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挂牌工作,开发了10条省内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践活动路线。着眼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丰富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多次举办红色歌曲联唱、红色故事宣讲、经典诵读、红色观影、线上参观等活动,推出一批批良好的原创作品。着眼微平台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造“思政教师讲党史微课”“大学生讲党史故事”微视频,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学史力行新时代”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实践文化育人氛围。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场地多样化,促进文化育人“有声有色”。
二是教学组织规范化。根据教学设计,通过校馆共建,推行“主讲+辅讲”,让教学“独奏”变“合奏”。主讲和辅讲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团结合作,确保“行走的思政课”组织有序、有条不紊、高效推进。主讲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讲授,向学生讲清楚“行走的思政课”所选基地的历史背景,讲明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价值,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讲清讲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辅讲由场馆讲解员和学生担任,主要负责场馆内容介绍、分享感悟体会,努力营造“校馆共建,师生互讲”的生动局面,教学组织更加规范,增强文化育人“有来有往”。
三是教学流程标准化。贯通“讲、观、感、评”环节,使得“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流程完整标准。讲——主讲教师立足教材知识点和教学基地实际讲历史、讲故事、讲政策;观——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观察、调查研究,深化对历史、对国情的认识,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感——针对教师所讲、自己亲身体验,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说出来,或者图文并茂写出来,加深对知识和理论的情感认同;评——学生全程参与反馈,教师动态监控学生学情,给出评价,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文化育人“有条有理”。
四是教学内容精准化。依托不同基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教学,打造“一基地一特色”。例如,在刘胡兰纪念馆、尹灵芝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注重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晋商文化基地实地教学,注重引导大学生了解晋商文化,传承晋商精神;在山西博物院、晋中市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基地,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山西历史,感受三晋文化魅力;在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晋中市人民检察院等法治教育基地,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京东物流、一汽大众等校企合作基地,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一基地一特色”实践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强化文化育人“有情有义”。
五是教学评价立体化。现场教学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图文并茂的心得体会;实践团队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进行总结交流;相关系部处室要对各团队活动进行效果评价,并作为班级(团支部)、学生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个人—班级(团支部)—系部”立体化综合评价,促进“行走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文化育人“有头有尾”。
三、搭建“五类”平台,加大“行走的思政课”聚集效应
学院努力搭建“五类平台”:即“线上+线下实践育人平台、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社会实践育人平台、理论研究平台、网络宣传平台”,形成了一批文化育人成果,增强了“行走的思政课”文化育人实效。
一是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走的思政课”实施办法》,在学院十大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规划了10条省内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线路,确保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是育人效果更加显著。着眼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的高度融合,着眼微平台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利用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革命基地宝贵精神财富的育人作用。
着眼微平台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造了一批微课堂。推出“百年党史·信仰力量”思政教师系列微党课,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全院上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开展“讲党史故事,寻红色记忆”学生讲党史故事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党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认识到身上肩负着承担国家兴盛和民族复兴的重担。
举办了校园思政特色文化系列活动,形成了一批成果。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晚会”,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融合到艺术作品中,进一步弘扬了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举办“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在诵读中感受一代伟人的革命情怀和豪迈气概,重温革命峥嵘岁月。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带领学生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时代·青年·担当”主题活动,通过情景剧生动再现了在革命战争时期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年轻人的峥嵘岁月,通过校内展演和网络展播,使红色基因成为晋中职院人共同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举办“信仰之旅·筑梦未来”主题思政晚会,以“艺术+思政”为切入点,串联起“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篇章,用情景剧、诗乐舞、舞蹈等多种形式,把“三尺讲台”推向“四方舞台”,让现场观众重温峥嵘岁月,凝聚奋进力量。采取“常规动作+自选动作”的方式,思政部教师每年固定时间举办学雷锋、3·15、学宪法专题讲座,同时还举办其他专题讲座。
三是注重文化创新,增强“行走的思政课”导向作用。学院依托丰富育人实践,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2019年、2021年、2022年分别立项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山西本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耦合研究”(已结题)、“新媒体视域下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山西故事‘活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等,其中“‘大思政’格局下高职思政课‘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理论研究平台的搭建,将“行走的思政课”有效转化为科研成果,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