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始终立足于培养新时代高层次医学人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培根铸魂、引育并举“三位一体”,提升学校思政大课育人实效,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大胆探索,深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红色筑梦医学铸魂情景浸润”医学院校实践育人新模式。
我校“行走的思政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的足迹,以“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人民情怀 致敬白衣天使”为主题,挖掘山西革命文化、廉政文化、红医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依托红色实践基地、医学实践基地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包括红色实践育人、医学场馆育人和情景体验育人协同共进模式,积极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课”格局,倾力打造课内课外相贯通、教学实践相衔接的“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一、“红色筑梦”——以创新精神强化“红色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利用学校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多次赴徐向前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定襄西河头村纪念馆、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看实物、看历史、听讲解、学文化等方式,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打造红色实践育人体系,让“行走的思政课”有根有魂、有滋有味、生动具体、体验感更强。
二、“医学铸魂”——以大医精神强化“医学场馆育人”
按照学校“新医德”教育新模式要求,把“行走的思政课”“搬进”校史馆、医学博物馆、生命科学馆、中药馆、白求恩纪念馆、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等地,融合医德教育实践和情景体验思政实践为一体,引领医学生感悟山医文化,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塑造职业精神,让场馆里的思政课更为鲜活,更为记忆深刻,真正上一堂“有记忆的思政课”,推动场馆资源“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多次赴白求恩纪念馆、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开展硕博生“健康中国博士思政课研习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弘扬白求恩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情景浸润”——以艺术形式强化“情景体验育人”
我校以“情境体验”为思政课插上艺术翅膀,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单独开设思政实践课。以“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医师职业精神和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实践主题,通过经典诵读、红色电影展播、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回应理论热点、把脉社会焦点、解决学生疑点,实现以知识为主体的理论教学机制与以践行为主体的实践养成机制双向贯通,做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编自演原创作品,展开情境模拟和情感体验,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截至目前,我们形成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作品1800余件。尤其是话剧《赵雪芳》和校史剧《百年山医》的参演,深深震撼学生心灵,产生了突出的教育效果。
山西医科大学的“情境体验”思政实践课被《光明日报》《山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教育部官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等30家网络媒体转载,引发省内外众多高校的热烈关注,成为山西医科大学“行走的思政课”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