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教育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植根县域思政教育资源多元丰富独特的优势,依托“五合”举措,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
一是以“行走”实现山水胜景与思政课程的糅合。平顺山川峻拔,河流奔泻,山环水绕,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迷人,是八百里太行最雄伟、最锦绣的一段,因地制宜,打好山水牌,是平顺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我们把自然风光纳入思政教育范畴,行在浊漳,走在虹霓,将品赏天赐绝景与厚植家国情怀有机糅合。
二是以“行走”实现古建文化与思政课程的结合。平顺是闻名全国的“古建艺术博物馆”,自唐至清,几乎所有木结构古建都荟萃于此。百里太行水乡长廊,不止是自然风光之绝,更是古建文化之冠,从天台庵到龙门寺,每一颗明珠都辉映历史长空。因而浊漳沿线便成了我们彰显古建文化、触摸历史律动的绝佳教材和生动课堂。
三是以“行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联合。北部河谷之农耕文化、西部台地之商业文化、东南山区之迁徙文化,各具特色,各展丰姿,各呈异彩,我们就地取材、就近作课,引导各学校把思政的视野放宽,把思政的触角伸得更长,让源远流长的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大思政课强强联手,双峰并峙,交相辉映。
四是以“行走”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程的契合。东寺头之太南地委旧址、阳高之抗日民主政府遗址、玉峡关西安之军工厂旧址等等遍布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成了我们行之亮点,走之重点。县教育局牵头在东寺头太南地委旧址现场作课,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石城中小学组织学生到红旗渠源头学习红旗渠精神,这些都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直观性、实效性。
五是以“行走”实现劳模精神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平顺是劳模之乡,是劳模精神的摇篮。西沟纪兰党性教育基地、李顺达故居、金星峰,三里湾郭玉恩故居、赵树理《三里湾》创作地等无一不是思政教育的打卡之地。以劳模精神培育劳模精神传人已成为平顺“行走的思政课”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