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阳城县将作业改革作为促进课堂变革的重要手段,开展作业改革系列活动,倒逼课堂转型、课程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整体性变革,初步形成了以作业改革助推“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的阳城做法。
一、科学谋划学本理念下作业改革新思路
立足基层需求,着眼学生发展,广泛征集学校、教师、家长意见,经过酝酿与探索,确立了“一三三三五”作业改革路线图,即坚持一个理念(坚持“先解放学生,再发展学生。课堂作业课内完成,书面作业校内完成”的理念)。践行三项支撑策略(依托“校本教研,学本课堂,评价改革”这三项支撑策略,对教研、教学、评价进行变革与再构,配套服务于作业改革,并形成相互支撑)。推动三大转变(从“做”过渡到“学”,从“课堂”迁移到“生活”,从“书面”走向“综合实践”)。创建三条路径(创建科研路径,实践路径与辐射推广路径)。探索作业五个纬度(质度——作业设计水平高低、量度——作业数量多少适合、难度——作业难易程度把握、广度——作业领域范围宽窄、效度——作业效果比较反馈)。
二、积极探究学本理念下作业改革新做法
倡导各校对作业进行分类梳理与重构设计,逐渐探索设计出侧重于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非书面的“四类”作业——知识拓展作业、科学探究作业、生活技能作业(含德育公益作业)及体艺修身作业。
(一)知识拓展作业:由单调的“写”过渡到个性化的“做”
改变常规作业“写”的传统属性,运用阅读、游戏、实践、调查等学习方式,以个性化的“做”和“学”来拓展运用知识。第三小学赵爱琴数学名师工作室探究出了“五型九式”作业建构图;演礼中心校语文组把阅读内容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来完成,建立了阅读积分卡制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致。
(二)科学探究作业:由“书面思维”迁移到“综合实践”
从“书面”走向“非书面”,从课本的思考迁移到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性作业设计。如演礼中心校结合“五园创建”校园特色文化,语文、美术组设计了作业“赏五园、说五园、写五园、画五园”等实践活动;科学组让孩子尝试研究种植五园中的植物;体育组则带领孩子走进五园,弯腰耕作等。
(三)生活技能作业:由“空洞说教”转化到“生活体验”
在生活中玩耍交往,在生活中发展能力,在生活中养行育德。各校“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业、生活必需的技能作业、德育公益作业、亲子互动的亲情作业”等生活技能作业已成常态。如皇城完小的“雅智二三五”菜单式作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差异而设计,形式不拘一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
(四)体艺修身作业:由“课堂学习”演变到“自然习惯”
育人先修身,成才先健体。第三小学结合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精心设计“体育锻炼打卡表”,学生每天分年级分类别进行体育活动已成习惯;演礼中心校结合当地献义村的“德孝文化”,提出了德孝修身“五个一”,即每周陪父母散步一小时,陪父母看一次电视,陪父母聊天一个小时,帮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
三、实践蹚出学本理念下作业改革新成效
(一)作业改革的引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幸福指数
通过调查,85%的家长支持作业改革,95%以上的孩子主观幸福感显著增强。如演礼中心校作业的改革创造了办学奇迹:从以前的适龄儿童流失到现在的纷纷返乡就读,每年的招生人数明显回升。
(二)作业改革的重力——撬动了学本课堂教学革命
构建了“以学为本”以及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的“A+B”作业评价系统,此研究获2021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大赛中,阳城县荣获优秀组织奖,37个作品获奖;晋城市命题大赛中,阳城县教师多人多次获一等奖。
(三)作业改革的耐力——建构了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许多实践性课题获奖立项,如蟒河中心校的《重拾农耕记忆创育人新天地》入选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演礼中心校的《“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作业设计与配置研究》,被立项为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