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作品展:用甘薯产业链“蹚”出致富路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  日期:2020-12-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太原师范学院党委行政积极探索扶贫助贫的新路径、新机制,不断将脱贫攻坚工作引向深处,扶贫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组建太原师范学院扶贫工作队初期,校党委书记张惠元、校长霍世平就明确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脱贫攻坚必须要善于发现和发挥平陆县张峪村和大涧北村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培训和发展具有显著带贫助贫功能的集体经济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推广性的扶贫实践模式。由此,通过帮助结对村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链,发展集体经济就成为校扶贫工作队帮扶扶贫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寻找“致富路”——深入调研寻找“比较优势”

  太原师范学院结对帮扶的张峪村和大涧北村位于沿黄河片区,80%的耕地为旱地,乡亲们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生,常常因浇不上水导致庄稼严重减产甚至血本无归,村里的壮劳力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所得收入,也只能维持全家基本生计。两个村3181人中就有964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没有收入,村内没有主导产业,广大村民对主营经济作物的选择很少,更难免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严重,不仅收入微薄,有时还会赔钱!

  太原师范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经过周密的走访、调研和摸排发现,两个村土质为沙壤土,紧邻黄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8℃,雨热同期,水热利用率高,秋季气温下降慢,无霜期长,特别适宜薯类生长。如果引进优良薯种,利用科学种植方法,整合专业及资源优势,进行多种类的深加工,这样可变土地劣势为优势。在校党委书记张惠元、校长霍世平的全力支持下,最大限度调动乡村干部和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合力,助推甘薯产业发展。


太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惠元在张峪村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多年来,山西省平陆县张峪村和大涧北村广大干部乡亲,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也都渴望着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的“金娃娃”、“摇钱草”。而最近几年里,“甘薯产业为我们贫困山区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成为张峪村和大涧北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是太原师范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办的一件实事,是产业扶贫实践、科学致富道路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队深知,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对标对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教授“致富经”——典型示范凸显“比较优势”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想法和建议受到大部分村民的怀疑与否定。“甘薯能在这里长好吗?”“有销路吗?”“挣不了钱怎么办?”……

  面对大家的质疑,工作队员深深明白“让村民亲眼看到真实的收入,村民才能真正跟着我们干!”为了更有效做好甘薯产业发展这篇文章,他们与包村干部裴俊岩副镇长和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赵爱社反复商议最后达成高度一致,全力支持大力发展甘薯产业,建设太原师范学院甘薯育苗种植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并制定了甘薯产业“三步走”的实施计划,即“选种推广、打牢基础、示范引导、深入加工、增加附加值”。

  2019年4月,工作队搭建了山西农科院甘薯专家与村里种粮户及种田能手交流平台,带领28户贫困户前往山西农科院、河南平顶山选调8个优良甘薯新品种在基地进行试验种植。经过科学的田间管理,部分新品种亩产量达8000斤,较以往提高20%以上,亩产产值突破5000元,且品相好、品质优,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

  甘薯种植喜获丰收,但如何更好的销售,对贫困户而言更为关键。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安排校工会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教职工每人购买一箱鲜薯,共累计消费了9万余斤鲜薯,助力脱贫致富。

太原师范学院院长霍世平在大涧北村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贫困户张麦亮家的年收入翻了一番,他逢人就说:“从没想到一年能赚这么多钱!”为此,今年甘薯种植面积由去年的3.5亩增加到15亩!贫困户张春发家种的西瓜红甘薯,通过快递远销北京市场,供不应求。贫困户赵随科说:“工作队员教给我们的‘致富经’传遍大街小巷。”

    搭建“甘薯产业链”——高校助力扩大“比较优势”

  在帮扶村甘薯种植由点向面快速扩展之际,驻村帮扶工作队已开始思考两个村特色致富的宏伟蓝图。工作队员意识到,甘薯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在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如脱毒甘薯苗培育、地膜渗带技术的普及等;二是新型经营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不断发展壮大。

  为此,在张惠元书记和霍世平院长的直接指导下,工作队员带领村“两委”搭建起甘薯产业链。从甘薯科学化种植—到甘薯深加工—再到甘薯品牌化营销是实现甘薯产业化发展的三个环节,是两村甘薯特色致富宏伟蓝图三个阶段。

  为进一步提升甘薯的种植规模及品质,驻村帮扶工作队趁热打铁,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甘薯种植大户前往山西农科院甘薯研究基地、盐湖区张良村实地考察甘薯机械化种植、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项目。


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王卫平在甘薯种植育苗示范基地调研指导

  考察归来后,村“两委”决定建设甘薯淀粉加工基地和粉条生产扶贫车间,以此带动当地甘薯产业快速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了早日建成甘薯淀粉加工基地和粉条生产扶贫车间,张惠元书记、霍世平院长高度重视,亲自部署规划,向两个村分别支持扶贫资金10万元。2019年10月19日,甘薯淀粉加工开工运营,2019年12月26日,甘薯粉条生产扶贫车间开工运营。如今,甘薯淀粉加工基地每天可加工甘薯40吨,辐射半径达15公里,甘薯粉条生产扶贫车间每天可加工手工粉条3000公斤,可常年加工销售。该基地和扶贫车间可提供15个就业岗位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业。此外,每年可为两个村增加集体收入4-5万元,用于加强村庄的公共建设,发展公益事业。

  张峪村和大涧北村甘薯淀粉加工基地和粉条生产扶贫车间的建成和成功运行,为甘薯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起到示范带动效果。如今,张峪村和大涧北村有个响亮的口号:“每人种植1亩甘薯,脱贫路上你我同行”。两个村的“甘薯热”已经传播到黄河沿岸几个贫困村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形成了沿河贫困村抱团发展新产业态势,助推当地甘薯产业发展。

  2020年,两个村有149户种植甘薯,种植面积较去年又翻了一番,达到480余亩,这对于一个人均不足一亩的贫困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种甘薯”俨然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市云州区调研时强调的“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提升“产业溢价”——共建品牌共享“比较优势”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恒认为,在保障甘薯产业规模品质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主动适应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甘薯产业的品牌溢价,积极探索以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

工作队员向村民发放选调的优质脱毒甘薯苗

  结合张峪村、大涧北村现实村情社情民情,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张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和大涧北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为依托,申请甘薯区域公共品牌,进行产品统一标准包装,扩大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逐步扩大两个村的甘薯产业市场影响力和区域市场占有率,持续推进两个村的甘薯产业发展,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作出贡献。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举措必须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必须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能不负党的重托,才能蹚出张峪村和大涧北村乡亲信任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