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科教兴农的潮头

来源:  日期:2019-03-01

  山西农业大学   常明昌 教授 

   2019 2 2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山西农业大学常明昌,现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33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致力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育人才、出成果,用人才和科技成果支撑产业转型、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中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突出贡献者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科技传播标兵,并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被评为第五届山西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山西省十佳科技标兵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16又荣获全国五一荣获奖章称号。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汇报自己的成长和工作情况。  

  一、潜心研究探索  33年梦想成真  

  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给我们每一位有志青年创造了奉献青春、奉献知识、报效祖国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40年,我上大学和毕业后工作经历了37年,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和受益者。  

  1981年,我考入山西大学生物系。在校学习期间,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先生,受到了刘先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熏陶,还经常跟随先生辗转于深山老林,调查食用菌资源,研究其生存生长规律,看到了食用菌开发和利用的光明前景,深得刘先生真传。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站在刘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要有自己的作为,要有新的作为!要让小蘑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农业生产,撑起造福人类的一片天!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憧憬着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梦想,开始了蘑菇生涯。33年如一日,不弃、不馁,坚持研究不断线,踏遍坎坷成大道,使我省食用菌产业腾起蘑菇云的效益和效能。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合作发表了16个新种,培育晋灵芝1号和晋猴头96号两个新品种,率领团队完成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相关技术标准16项,建立了我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研发的产品荣获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5项金奖。1992年白手起家创建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2002年自筹资金近千万元创立了省内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带领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山西食用菌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平台,获得了省教育厅的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省科技厅的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菌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及省农业厅的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7大平台。  

  2014年以来,我主持了国家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国家星火项目,还主持了山西省煤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这是我省科技厅历史上最大的农业重大项目,这给食用菌产业链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主持完成的7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了山西省教育厅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这对全面提升食用菌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一路走来,创新创业之路异常艰难,我实现了三个自我突破。  

  一是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创业伊始,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菌种需要玻璃器皿,但我一分钱经费也没有。怎么办?我横下心,借来一辆吱吱呀呀作响的三轮车,开始走街串巷收罐头瓶儿。饿了,泡一包三角八分钱的方便面。面对过往行人不时投过来的诧异目光,我涨红的脸上布满了羞涩。知识分子还是好面子啊,但就是这样挺了过来。  

  二是需要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创业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试验基地。情急之下,我找了一块空地,挖了几条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原始的菇棚。万事开头难,要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通过人工保证出,绝非易事。我曾根据蘑菇生长的周期,一连多天,一天24小时守候在菇棚,烧火、调湿、保温,用我爱人的话来说,真比看护自己的孩子还精心。当看到一丛丛、一摞摞蘑菇心花怒放时,我释然了。  

  三是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中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没有培训和实践基地。从野生蘑菇到人工栽培,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自然到驯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如何尽快将研究成果推广出去,让它成为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法宝,也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迫切要求来农大学习实践的需求,而原始简陋的菇棚无法展示蘑菇栽培的全过程,我把自己家全部积蓄贴上,又千辛万苦自筹资金,终于创办了省内最大的食用菌培训和研发中试基地。  

  看到一个个农民朋友通过学习,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的还成了全省脱贫致富的典范,我心里充满喜悦,曾遇到的困难、受过的委屈一扫而光。这也是我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家国情怀!  

  二、科研做在田间  论文写在大地  

  科研出成果不易,成果推广更难。如果有了成果不推广,那是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科研接地气,打通最后 一公里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不断地尝试总结,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生产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实践中去。为了及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我经常深入农户具体指导,反复讲解,还设立了免费技术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真心实意帮农民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想方设法帮他们发家致富。  

  1999年至2000年间,我到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安泽县蹲点扶贫。在这个山区县,我发现了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林地资源,适于大规模产业发展蘑菇种植,于是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间,手把手地教农民陆续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安泽服务的两年间,我累计工作9个多月,100多次去安泽,行程6万多公里。赤日炎炎的夏天,穿着背心站在河滩、大棚、树林为农民朋友讲课。为了解决产业化生产消毒问题,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比较国内所有设计方案和方法,请教许多专家,终于探索出一套连体式双保险灭菌新方法。为了学习大规模生产和管理的经验,我自费到福建、上海等地取经。两年间创建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木枝条、玉米芯、秸秆、锯末等,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两年为全县新增产值4000 多万元,使11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山西日报》以昔日柴火变财源为题作了长篇通讯报道。真正做到政府欢迎、农民高兴、学校满意,安泽县政府当年奖励我一部汽车,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2010年至今,我受聘担任国家级贫困县——大同市广灵县委县政府食用菌产业技术总顾问。广灵县已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发展日光温室大棚3000多栋,露地黑木耳3000余亩,菌袋年生产能力8000万袋,食用菌年总产量2万吨,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年增收上万元。带领的食用菌科技服务团队受到了当地一致好评。  

  我先后在临县、交口、汾西、广灵、和顺、昔阳、高平、陵川、万荣等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在实践中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新模式,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在高平、广灵、左云、泽州、清徐、尧都区、太谷等地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约36亿元。  

  从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庭院技术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技术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时间、空间、科技含量、产量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这三级跃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 农大的 教授,要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研究要上水平,服务三农要热心,推广成果要恒心,用科技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拉动新兴产业,帮助农民致富。  

  三、小蘑菇大推广  孕育出产业链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这个头我必须带!这是2000年我到福建泉州考察食用菌现代化生产车间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抉择。  

  现代技术能精准控制生长要素,摆脱传统食用菌栽培受气温等自然条件的束缚,能周年生产,并优质高产高效。我很心动,但在山西行不行,投资很大,若搞砸了,多年的积累归零。经反复思考和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山西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车间。先进技术的成功示范,吸引了社会投资。从此山西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2005年至今,我率团队先后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有6家,上市企业2家。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厅、山西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由2009年的总产量9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3万吨、产值突破26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3.6倍和5.2倍,使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为促进山西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我也被业内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  

  晋城市高平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俊勇由煤老板变身蘑菇大王,正是在我的指导下,选准了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食用菌产业,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该基地占地1500亩,每年可掉废弃果木渣上万吨,产值达到1亿多元,带动当地老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香菇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我在晋城市成功的指导推广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打造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集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晋城市委、市政府特别奖励了我一套125平米的限价房。  

  四、真才实学授道  桃李芬芳报春  

  科研支撑教学发展,育人成就千古大业。我认为,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育好人,更要培养启发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能力。  

  我始终注重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过长期积淀,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我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校食用菌学科建设在全国名列第三。  

  我先后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食用菌本科和专科统编教材2部,主编全国规划食用菌本科和专科教材2部。从教33年,我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第一线,本科生授课人数近2万人,培养研究生40多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立志振兴我国农业的优秀学生。20多年来,我为本科生讲授的《食用菌栽培学》一直是学校规模最大的选修课,每个学期都开,330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  

  2018年,率领团队先后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常明昌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从教33年,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有以下三点深刻的感悟。  

  一是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年轻时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人到中年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抱着这样的情感去教书,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跟学生打成一片。我认为,在大学不好好教书,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搞不好科研,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就不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教授。  

  二是好老师要有理想、敢担当。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信念决定人生的高度,细节决定事业的成败。一个农大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学校的发展、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始终坚信,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市场,这样产生的技术才会真正充满活力;我始终坚信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我始终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劳动创造财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才快乐!  

  三是要做科技创新创业火种的撒播者。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育好人,更要在学生中播撒科技创新创业的火种。我们始终注重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培养出一批批研究生和本科生,而且为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本土人才,同时依托我们的食用菌科研基地培养出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蘑菇王子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  

  五、坚守四个回归,更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将和团队成员一道,以奋发有为的拚劲、闯劲,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奋斗,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再做新努力,再做新贡献。  

  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就是要不忘初心,坚持四个回归,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怀着仁爱之心,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是继续聚焦我省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攻坚克难,为我省“1331工程”“山西农谷建设而努力奋斗。  

  三是为我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三农服务再立新功。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33年来执着追梦,破茧化蝶,铸就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我要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的修养,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做一个有文化的蘑菇人!我将一如既往的率领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用小蘑菇撑起大事业,在广阔的田野里放飞理想!  

  最后祝大家福体安康,万事如意!谢谢!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山西省教育厅 晋ICP备12000773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南段129号山西焦煤双创基地B座19-21层  电话:0351-3046014   网站维护:山西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