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生作业多、压力大、负担重,无不诉说着一个主题——“减”和“改”。从“十大行动”“五项管理”到“双减”,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意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压力与经济压力,同时唤醒学习主题的内驱动力。“双减”政策出台后,新华小学以“有效课堂、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三大抓手为载体狠抓落实,成效显著,主要做法如下:
一、解读“双减”,悟精神——减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多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学深悟透“双减”政策的内涵要求,使全体教师明晰教育工作方向、领悟减负重大意义、统一育人思想,让“双减”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构建高效课堂,设计有创意、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堂作业方面,学校相继出台了相关方案和制度,同时学校多次组织中层领导、学科代表、年级组长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学校制定的相关方案、制度提出建议,进一步合理优化。
贯彻“双减”精神,也需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讲解“双减”相关文件,让家长全面了解“双减”政策的具体内容,使家校共育同频共振。
二、减负的底气在课堂——改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双减”落地的坚实基础。要做实做优“双减”工作,首先应该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学校首先全力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备课、上课到作业,展开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抓实“双减”源头,要求教师做好“三精”:一是精细备课。认真备好每个单元、每一节课,把准单元核心素养,抓准每一节课知识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学校每学期会组织一次“导学案设计”“自命题”评价活动,促进教师剖析教材,解读教材,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成长。二是精心上课。将原来“目标引领——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迭代升级为“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达成共识——公共分享,串联提升”的教学新路径,并与思维导图、“后茶馆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整体提升课堂效率;三是精准帮扶。学校开展“青蓝工程”,实行“结对帮扶”,多次组织老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规范课等,展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扎实的课堂训练,给所有学科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研讨的平台,各教研组和备课组以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听评课等教研活动,达到了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有力促进了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此外,学校还通过理论学习、同课异构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先进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创新作业设计是实现“双减”的有力保障。学校对作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把作业设计纳入教研活动之中,各教研组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加强各学科作业研讨力度,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控制和科学设计等;探索分层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个性化作业,推进“基础+弹性”作业模式,基础性作业是当天学习内容的复习与巩固,要求全员参与,当堂完成,教师面批面改,全批全改;拓展性作业是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设计的个性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一定难度,由科任老师精心选择并试做,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实践性作业是属“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如将语文学科与美术,手工学科等整合起来的作业,或是将数学学科、科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作业,它给作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动笔画一画、写一写,到生活中去看一看等,打破了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使作业和生活接轨,融思想教育与学科教学为一体,同时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趣味性与积极性,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二是制定教师试做作业制度,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要在充分掌握作业难易程度、所需时间、规范格式的基础上,做到作业内容科学有效,针对性强。三是建立作业公开公示与监督制度,学校实行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分层作业,每周按时在公示栏内公示,让作业的质和量更加透明,同时有效控制校内课后作业时长,促进学生课后作业实现“减负”,提升质量,此外,学校还将作业设计、批改、讲评、辅导等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
三、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玩
我们今天的课堂远比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活泼有趣得多,但即使是这样仍难满足一出生就伴随着手机、电脑长大的少年。孩子们也很少有机会走进大自然,触摸大自然这本无字书。过重的课业压力,使孩子们疲于应付,家长们每天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哪里还有辛弃疾笔下“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真童趣,更没有了鲁迅百草园的鸟鸣花草,追逐嬉戏。“双减”就是要释放天性,回归童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悟中成长。我校大胆地在课后服务上下功夫,让孩子们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
(一)走心的课后服务,是“双减”推进的坚实平台。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与我校教师的潜力,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全体教师齐上阵,在5+2+1课后服务活动中,除了答疑解惑外,还开设了军事技能、手工制作、剪纸、足球、花样篮球、演讲与口才、情景剧表演、舞蹈、美术、击剑、葫芦丝、尤克里里、小提琴、硬笔、软笔书法、形体、阅读等社团活动,力求服务范围最大化,以满足孩子们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些活动不但能锻炼孩子们的意志,而且有助于开拓智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能力,让孩子们产生美感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多彩的家长课堂、快乐的游学实践,是服务“双减”的有效措施。对学校来说,家长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其中还不乏行业的精英、道德的模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广泛的兴趣爱好或特长绝活。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每周三定为无作业日,开设了“家长课堂”活动,邀请学有所长的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服务“双减”。军人给孩子们讲简单的国防知识,医生给孩子们讲简单的医学常识,铁路工作人员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国速度,银行职员教会孩子们如何辨别人民币的真伪,文字爱好者走进课堂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古老的汉字文化……不同行业的家长为孩子们丰富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此外,学校还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减负增质拓宽渠道。如利用周末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近家乡,走进自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快乐研学活动,如在生命科技馆,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老街古巷,近距离感受城市发展的脉搏,了解家乡革命历史,感受红色传统文化……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课后服务也逐渐成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性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坚实平台。
四、从单一走向多元——评
学校还鼓励教师不断创新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一是课堂评价改变过去的“你真棒”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评价,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二是作业评价改变过去单一的“√“和”Χ”为等级+评语评价,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在情感上得以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是学业知识评价,改变过去唯一的书面检测方式为注重实践展示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双减”政策的落实任重而道远,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将脚踏“双减”实地,不断丰富五育内涵,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打造“增效”课堂,建立美美与共的学习氛围,创建生命成长的教育共同体,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