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减”后“增”,教育改革稳步发力 —— 晋中市政策赋能破题“双减”

来源:晋中日报  日期:2022-01-25

本报记者 李文娟

“减轻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9年开始,我市以“小学生前置作业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寻求新时代晋中小学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着力构建“减量不降标,减时不降效,减负不降质”的新机制。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决策部署,我市教育系统再次聚焦关键环节,在破题“双减”的“晋中答卷”上,写下了先“减负”后“增质”的答题思路,提出把市域统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命题改革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破冰之举、奠基之策和关键一招。

以前置作业改革助推“减负”

2019年,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荣亲自部署,市教育局党组统筹研究“减负”改革方案,制定了《关于构建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改革意见》“1+3”配套文件。其中,前置作业改革与“双减”要求目标一致,推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前置作业是上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布置的导学或者导思的作业,重在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聚焦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市已组织研制出了材料类、实践类、阅读类、思考类和综合类共五大类14种前置作业,广泛地使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

在两年多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不少学校,前置作业改革催生课堂教学变革已成为现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常态,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主动完成前置作业,带着作业成果回到课堂,课堂上学生说的多了,做的多了,想的多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注意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也激发了教师的教改热情。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模式,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实现了研究型、项目化与合作式的深度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作业负担明显减轻。

与此同时,我市还同步制定了《晋中市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办法》,明确要求全市小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严格按照“课堂评价(25%)、作业评价(15%)、学科成绩(60%)”三个维度进行采分,综合评价严格按照“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劳动实践”四个维度各占25%进行采分,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导向。

以考试命题改革撬动“双减”

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路上,我市不断亮实招出新招,全面加强“五项”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关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然而,还有不少家长心存疑虑,甚至更加焦虑:“平时考试简单,中考、高考难度不减,哪个家长敢放松?”“课业压力小了,学习质量如何保证?”

下好“先手棋”,找准后续发力点是关键。

破题“双减”,我市落子“考试命题改革”。2021年12月21日,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命题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准确把握考试命题总体要求”“切实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全力保障考试命题改革顺利推进”三个方面,提出了15条具体措施,以提升考试命题质量撬动教育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统筹推进考试命题改革,就是要紧紧抓住“考试命题”这根指挥棒,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命题能力,全面提高学校考试的命题质量,加快形成从小学到初中、从教师到校长、从学校到家庭乃至全社会系统化、全链条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由“育冷冰冰的分”向“育活生生的人”转变,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教育观和错误政绩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缓解家长社会焦虑,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增质”路上,我市以考试命题改革撬动“双减”。“降低考试难度容易,但如何让学校考试与未来的中考、高考方向一致、有效衔接,这就需要我们教育部门花心思、下力气提高命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2021年12月29日市教育局召开的落实“双减”政策作业改革成果暨区域统筹义务教育考试命题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小学三到六年级和初中期末考试由市级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确定全市的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考试由各义务教育学校自主组织,县区不得统一组织考试,不得统一组织阅卷,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的做法。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改变学生考试成绩“分分计较”。

下一步,我市教育系统将通过市级统一命题、培训研讨、指导实践,用2至3年的时间帮助各县区、各学校培养一支擅教学、会命题、懂评价、能指导的高素质命题教师队伍;在正确的命题导向指引下,将命题的内容和考查的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刷题套路没有用,校外补课没市场”的改革效应;通过规范考试命题管理,扭转不正确的评价导向,真正“治痛点”“破难点”“抓重点”。

“减少作业数量、限制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面对家长的质疑,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刘文军表示:“考试并没有单纯地降低难度,而是在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偏难繁旧的试题,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试题。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做了很多‘加法’。减掉的是不合理的、过度的东西,增加的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内容。为了保证‘双减’效果,我们将在课堂上下功夫,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通过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真正实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唯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轻负担的希望之路。”

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构建市、县、联盟、学校四级教研组织体系,将各个时期、各个层级评选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优教师等纳入教研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分享宝贵经验,整体提升全体教师专业水平。

为切实推动教研教改,市教育局制定了“1112”示范性建设项目(即两年内建设100所示范性学科教研基地校,培育100名示范性科研带头人,打造100个重点课题,推出200项示范性科研成果),引导广大教师通过教科研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营造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良好教学氛围。

自2021年9月起,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合作,依托该校强大的科研和师资力量,率先在我市全部初中学校整体推进项目学习实验。在驱动型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更容易做到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形成方法,最终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正如刘文军所说:“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今年,我市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山西省教育厅 晋ICP备12000773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南段129号山西焦煤双创基地B座19-21层  电话:0351-3046014   网站维护:山西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