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责任 精准发力 上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来源:  日期:2020-07-08

  “感谢党,感谢学校,不仅解决了我这个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50岁的陈丰收(化名)拉着晋城市阳城县芹池镇中心学校校长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陈丰收妻子二级残疾,无劳动力,因照顾妻子,无法外出打工,家里仅靠耕种几亩地维持生活。就在不久前,他还打算让女儿陈晓雯(化名)辍学打工。学校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对陈晓雯给予资助,还让她父亲在冬天取暖季时到学校烧锅炉,可以为她们家增加三千多元的收入,有效防止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接纳100余名贫困家庭家长在校从事厨师、保洁、生活教师等临时工作,不仅保障了孩子上学问题而且还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这只是山西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山西省将“健全控辍保学机制,解决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辍学问题解决”列入专项整治内容。省教育厅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实施精准控辍,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教育部反馈疑似失学辍学名单,均逐一核实,应劝返尽劝返,最新应劝返的327人已全部复学。

  夯实责任,健全控辍机制

  陵川县崇文镇城内寄宿制小学六年级的刘小伟(化名)突然不想上学,其父亲专门从外地返回劝说管教无果,班主任每次走十几公里的路,开展了三次家访,经过耐心教育规劝,最终在他离校两个月之后重返校园。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小学毕业时,刘小伟以中等偏上的成绩顺利升入初中。这是晋城市陵川县学校开展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的日常工作。山西省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教育厅不断完善控辍保学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建立省、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学校上下联动机制,加强排查,摸清失学辍学底数,建立工作台账,开展精准帮扶,实行销号管理,多措并举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先后制定控辍保学专项整治方案、工作推进方案,召开工作培训会、推进会、调度会,推动工作落实。厅领导带队组成七个工作组分赴各地,走村入户宣传控辍保学和资助政策,精准帮扶。全省117个县(市、区)全部制定了控辍保学方案,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控辍保学机制基本建立。

  重点监测,织密防辍体系

  和顺县义兴镇前南峪小学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仅有在校生42人,专任教师9人。学校把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等作为重点监测群体,组织教师逐户走访,2019年全面排查了173个疑似失学儿童,多次遇到家长不支持、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始终没有放弃,耐心细致反复做家长工作,有时一个家庭能做20多次工作。通过扎实工作,确保了控辍保学底数清晰、帮扶精准,成效明显。

  山西省教育厅对各县(市、区)控辍保学工作实施精准监测,各地每月报送控辍保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成效。利用学籍系统对辍学学生进行标注,并确保学籍系统信息与实际一致,实时监测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进展。把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作为重点监测地区,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单亲、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作为重点监测群体,每学期定期整理比对学生学籍信息,及时发现未入学适龄少年儿童,及时、逐人追踪落实已转学但未转学籍的学生就学情况,防止中途辍学。

  精准发力,提高保障水平

  阳泉市平定县东回中学朱晓敏(化名)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刚升入初一时,父亲又遭遇严重车祸。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他性格变得怪异,不思进取,产生厌学情绪。东回中学及时建立了帮扶机制,全体老师为他捐款捐物,学校还联系社会各界及爱心志愿者对他进行资助,组织老师多次开展家访,帮助做思想工作,解开心结。2019年3月27日,朱晓敏在全县组织的“感恩励志”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山西省教育厅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提升教育质量。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统筹各类扶贫、惠民政策,确保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对符合资助政策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优先予以资助。2019年,中央和省级共拨付各级各类资助资金约19.4亿元,惠及各学龄段学生约124万人次。开展优化布局,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供校车服务等多种方式,确保不因交通不便而辍学。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所有项目学校达到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二十条底线要求。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